低迷的鸡价和过剩的产能让行业沉寂了两年,如今,已经历漫长寒冬的禽业渴望着春天的再次到来……
万亿级市场下的“超级鸡周期”
此前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《“十四五”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》,提出要重点打造生猪、家禽两个万亿级产业。禽肉、禽蛋产量分别稳定在2200万吨、3500万吨,保持基本自给,家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。
体会过大起大落的家禽行业,正在经历着供需关系的再调整,行业去产能趋势明显。
黄羽鸡供应上,2019年,受到周期景气的驱动,祖代及父母代存栏量创下历史最高水平,但2020年初疫情暴发以来,各地关闭活禽交易市场或者不定期休市,导致黄羽鸡的交易流通受到严重影响,鸡企大面积出现亏损,行业去产能步伐开启。
产能变化从祖代种鸡传导至商品代肉鸡大致需要2年左右时间。如今,已经度过23个月行业亏损期,黄羽鸡产能收缩至三年内低水平,预计2021年黄鸡出栏规模41亿羽左右,2022年黄鸡供应或创5年新低,商品代鸡上游供应端的压力将会降低。
而白羽鸡目前从整体祖代鸡引种存栏及父母代种鸡存栏量来看,有相关人士预测,至2022年6月份,商品代白羽肉鸡数量或有所下降,供需调节还需要一段时间。好消息是,2021年,我国迎来首批3个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,打破了国外种源的垄断,也让我国在白羽鸡市场上游调节的自主性大幅增强。
此外,在过去两年中,企业利润被持续走低的鸡价不断拖累,肉鸡企业新注册量减少。截至2021年12月24日,年内肉鸡企业新注册数量跌至1725家,较2020年的5331家同比跌幅超过65.00%。然而行业的不景气反而刺激了头部企业通过产业链向下延伸的方式,寻找新盈利点。